唐代黄茶制作工艺主要分为采摘、杀青、揉捻、发酵、烘干和精制等几个步骤。
首先是采摘。春季的3月至5月是黄茶采摘的最佳时间,一般以早晨露水完全干燥后开始采摘。采摘时应选择茶芽鲜嫩、肥壮、未开花的部分。
然后是杀青。采摘后,将茶叶迅速进行杀青处理,使茶叶内部的酶活性降低。杀青时通常用高温炒制或烘焙的方式,使茶叶达到预定的杀青程度。
接下来是揉捻。杀青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揉捻,以改变茶叶的形状和释放茶叶的香气。揉捻的目的是使茶叶破碎细长,增加茶汁的排放。
之后是发酵。发酵是黄茶制作中重要的一步,也是形成黄茶特色香气的关键。将揉捻后的茶叶放置在适宜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中进行自然发酵,一般需要2-3天的时间。
然后是烘干。发酵后的茶叶需要进行烘干,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,同时保持茶叶的香气和色泽。烘干时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,避免过度烘干引起茶叶的苦味。
最后是精制。烘干后的茶叶需要进行筛选、分级和包装等工序,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和商业价值。
唐代黄茶制作工艺虽然与现代黄茶制作有所不同,但基本的工艺步骤大致相同。唐代黄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香气受到当时的推崇,成为了一种备受喜爱的茶品。